2025年以来,红寺堡区人民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六项能力水平提升工程”为抓手,极探索审判工作的新路径、新方法,通过创建“院+站+点”递进式审判工作模式,落实人民法院为人民理念,切实提升了本地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实效。
“从递材料到拿裁定书,3小时就解决了。”近日,吴忠市红寺堡区村民张某捧着刚出具的司法确认裁定书,眉头终于舒展开。此前,他因一起交通事故责任纠纷焦头烂额,没想到通过红寺堡区人民法院“法院+综治中心”联动机制,很快就有了结果。
这一幕,正是红寺堡区法院“院+站+点”审理模式的生动缩影。作为全国最大生态易地移民集中安置区,红寺堡区人口结构复杂、矛盾纠纷类型多样。面对基层治理新挑战,红寺堡区法院主动延伸审判职能,以“法院”为中心,深化“法院+综治中心”、乡镇(街道)审务工作站、村(社区)巡回审判点联动联调机制,以点带面实现矛盾纠纷快速分流、高效化解,用法治之力绘就基层治理新“枫”景。
“法院+综治中心”,打造矛盾纠纷化解“聚集地”
6月20日,张某因交通事故与对方及保险公司产生赔偿争议,向红寺堡区法院递交材料后,立案庭立即启动“调解优先”程序,将案件分流至红寺堡区综治中心。这里聚焦着交通事故、婚姻家庭、劳动争议等10个专业调解组织,调解员们“各怀绝技”——有的熟悉行业规则,有的擅长梳理证据链,有的精于释法说理。针对张某的纠纷,交通事故调解委员会的专业调解员迅速介入,联合法院速裁团队梳理证据、释法明理、核算赔偿金额,仅用3小时便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法院当场出具司法确认裁定书,张某的3万余元赔偿款有了法律“保险栓”。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红寺堡区法院立案庭庭长刘媛春介绍,针对信用卡欠款、交通事故、婚恋家庭等高频纠纷,法院与综治中心建立“分流—调解—速裁”无缝衔接机制:适宜调解的案件先由综治中心精准“派单”,专业调解员“接单”后联合速裁团队开展调解;调解成功的当场司法确认,调解不成的,立即转入审判团队快审,平均审理周期压缩60%。自2025年入驻综治中心以来,累计调解各类案件150件,调解成功86件,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12件。
为提升调解质效,法院不仅选派法官团队驻综治中心指导,还通过庭审观摩、案例研讨、经验交流等方式,每年为10个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充电”;更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发挥专业优势,参与“订单式”解纷。
2025年以来,法院联合43个单位(部门)累计召开联席会议14次,成功化解宁夏某股份有限公司系列执行案、“鼎盛花园”办证难等8件群众关切问题,挽回经济损失超千万元。
乡镇(街道)审务工作站,开拓多元共治“新维度”
“家门口的审务工作站可真是方便,大小事情现场就能处理。”近日,红寺堡区太阳山镇阳光社区村民王某对“家门口”的服务赞不绝口。此前,他因土地流转费纠纷到法院起诉,没想到在太阳山镇审务工作站就完成了调解。
针对移民群众居住分散、诉讼不便的痛点,红寺堡区法院依托乡镇(街道)综治中心设立审务工作站,建立起以乡镇(街道)政法委员总负责,法院青年法官现场指导,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就近辅助调解的治理模式,通过纠纷就近登记、现场导入、在线调解、即案审理和远程开庭等方式,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截至目前,各审务工作站共审理各类案件134起,调处矛盾纠纷212件。
在红寺堡镇审务工作站,曾有一起僵持一年的地界纠纷:两户村民因宅基地边界争执不下,甚至险些动手。“乡镇(道街)审务工作站与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共同座谈,法官从法律角度提出解决方案,并协助相关部门开展调解,圆满解决了这起地界纠纷。”红寺堡镇审务工作站负责人李丹丹介绍。
近年来,审务工作站还依托宁夏社会治理基层指挥平台,与法院大本营实时联动,定期推送重点矛盾纠纷和涉法涉诉重点人群信息,实现矛盾联合排查、纠纷联动化解、信息资源共享。同时,针对邻里、婚恋等领域易发纠纷,探索出“网络化+大数据+铁脚板”治理路径——通过扫码咨询、网络预约、远程视频等方式,让群众“指尖下单”,服务“精准到家”。
村(社区)巡回审判点,家门口的正义守护者
“现在开庭!”在红寺堡区某社区的会议室里,庄严的国徽下,一张矮桌,几条板凳,“临时法庭”正式开庭。原告某公司诉被告某公司拖欠技术服务费纠纷一案在此公开审理,社区工作者、企业代表、居民群众围坐旁听。
“这堂‘流动庭审’,比看十遍普法宣传片都管用。”旁听的企业代表感慨道。为让法治观念扎根基层,红寺堡区法院在村(社区)设立巡回审判点,选择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合同纠纷等“身边事”开展巡回审判,把法庭搬到了群众“家门口”。
庭审不是终点,而是普法的起点。每场巡回审判后,法官都会结合案情解答群众疑问,用“身边案”讲“身边法”,引导群众树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法治思维。
除了“走出去”,还得“沉下去”。红寺堡区法院常态化组织“一村一法官”开展“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活动,贴近群众开展普法宣传、法律咨询、指导基层调解等工作。法院还积极推动“四线”工作法和“小挎包”调解法,将矛盾化解在“最后一米”。2024年,红寺堡区法院受理的一审民事案件实现首次下降。
罗山脚下的移民新城,法治理念正在浸润每一寸土地。从“法院+综治中心”的高效调解,到乡镇审务工作站的“家门口服务”,再到村社巡回审判点的“流动普法”,红寺堡区法院的“院+站+点”审理模式,正以一个个小切口,串起基层治理的“大棋局”。